五花大绑的名字听着挺厉害,也挺唬人,但在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形容词出现的,形容各种紧密或繁杂的捆绑。

实际上,真正的五花大绑形式并不复杂。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手臂活动,并可以通过反向抬高手腕给人施加痛苦的惩罚性绑法。材料主要为历史悠久的麻绳。

“五花”二字的出处无从考证,猜测之一是引用唐人“五花马”的说法。唐代的人喜欢将马的鬃毛修束成几个瓣状,五瓣的自然就是“五花马”。而绳子也会将肩膀、手臂在形式上勒束为几个部分,加之绳子的嵌入感,所以引称了“五花”。另外,受阴阳五行的影响,中国人自古就对“五”这个数字情有独钟。

“大绑”是区别于“小绑”而言。小绑只绑双手(分为前手绑和反手绑),身体其它部位不着绳,相对容易挣脱;大绑则是除了双手还要将双臂甚至身体的其它部位一并捆绑起来,以加大挣脱难度。

五花大绑还有一种分类形式,即押解式和执行式。押解式五花(因为用的是麻绳,因此又叫“穿小麻衫”)是指犯人从颈到肩至大臂都被捆绑,小臂与双手不绑,大臂无法活动,小臂和双手却有一定的活动范围。这是为了让犯人在押解途中既无充分自由,又能勉强自理生活(比如吃饭、喝水等);执行式五花就是真正的大绑,手腕、双臂和身体都要上绑。

影视作品中有一些形式夸张的五花大绑(比如在胸前交叉两道绳子),主要是为了增加视觉冲击力与画面效果。剧组的美编也会考虑到视觉的美感、和谐、均衡等艺术元素,重点都放在样式上,而不是技法上。所以看上去捆得很到位,实际上是很松的。

五花大绑的具体操作:首先“抹肩头,拢二臂”,用绳子搭住(针对犯人时为套住)被绑者的脖子并穿过腋下绕到背后打结,然后反剪双臂,再缠绕大臂小臂数圈(一般为2~3圈),起到固定手臂的作用。再绑紧双腕,这时还剩一小段绳子,提住这段绳子再把反绑好的双腕在背后吊高,与预留在后脖子上的绳子连接,形成逆关节束缚双臂。如果绑得非常严厉,被绑者两只手臂在背后可呈“W”状。

这时,双臂就像长在自己的后背上一样无法动弹,只剩下手指可以抓握空气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浑身都是力气,也用不到手臂上,无奈感与被压迫感十足。被绑者也被迫做出抬头挺胸的姿态。女性被绑者会因此产生强烈的屈辱感。

当然,不太严厉的五花大绑并不等于容易挣脱,只是不那么痛苦。惩罚靠严厉度,而控制双臂主要靠的是巧妙的走绳方式。

五花大绑的走绳方式与国外的诸多绑法有明显不同,后者多数是先缚手腕,再通过接绳或分绳完成其它部位的束缚。而五花大绑是从脖子处开始,并能快速地一绳到底完成绑束。因此也被爱好者称为“国产五花”。

五花大绑虽然属于大绑,但用绳量并不多,最少可用3米左右的绳子(单股使用)就可以完成对一个中等体态的成年人上绑。这在多种形式的大绑中实属简洁有效。

相对而言,身体柔韧性好的被绑者,感受到的痛苦会小一些,但只要技术运用得当,再柔韧的身体也难以挣脱。

发表回复

后才能评论